看汤姆斯杯羽毛球决赛,欣赏中国和印尼两位世界羽毛球巨星林丹和陶菲克的球技与风采,心弦突然涌出一时喻亮的感怀。电视画面出现林丹2比0胜出在答谢教练之后便走到昔日针锋相对的老对手面前与他拥抱握手,我非常感动。从中,我对林丹展示世界一流的球技和王者气度,昭示着成熟与稳重,从来英雄惜英雄的气度鼓掌。可以说,同为世界羽坛不多见的奇才,陶菲克见证了林丹的成长;而赢了昔日豁出去一切追赶的目标,林丹更显得大度清明。山河更迭寻常事,从来英雄惜英雄,这一刻,他们一拥泯恩仇,多美的一件事啊!"林陶对决",迄今,这简单的四个字就已经足以让全世界的羽毛球迷们疯狂与痴迷。目睹"林陶对决",以及比赛后林陶拥抱握手之英雄惜英雄的泱泱大气,我不仅联想起"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和周诸葛亮。于我,人生在世,有一个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却又彼此欣赏,互相鼓励,一时瑜亮,多令人羡慕啊!
那年观赏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我除了想起苏东坡的古词"大江东去"之外,我特别对诸葛亮和周瑜生在同一时代,一起救国的气节涌动。一样出色的人物,能够接纳彼此,英雄惜英雄的男儿气概,实叫我钦佩不已。坦白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尽管一些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有诸多批评,认为部分情节与历史不符,我还是觉得看电影似乎不需要那么认真。这部电影有著大气磅礴的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加上故事本身所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感与强烈的现实特色,确实吸引了我的青睐。
年少时,我翻阅过《三国演义》,领略到名著隽永不朽的神韵,特别对有关赤壁大战的章节美文记忆深刻,情有独锺。年岁渐大,思想成熟之后,浏览《三国志》,掩卷深思之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惆怅感慨不仅袭上心头。
《三国志》讲述一个发生在西元208年的真实故事。孙刘联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败北方的曹操大军的妇孺皆知的掌故,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千古叹息,三国鼎立的格局从此奠定形成。历史,总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过去的影子。这一典故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蕴含了中国意味深长的人文哲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海天奇景,难掩民本思想的灿烂光辉。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可贵见解,在《赤壁》中得到经典注解。曹孟德口吟"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丽诗赋,怀揣扫平神州、一统华夏的宏愿,外托替天行道的幌子,却漠视了人民渴求和平、珍爱生命的愿望追求;刘玄德携民渡江,爱民如子,悲天悯人,表现了对黎民百姓的大超度、大怜悯;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励精图治,延揽人才,促成了"江东子弟多才俊"的声世局面。民本的官德品质,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功名利禄短暂,黎民百姓长久。孙刘两家认识到"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的为政真谛。
今天,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是对古代朴素的重民、爱民思想的扬弃和升华,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新视野和执政新境界的范畴。民本,对"谈笑间,强虏灰飞湮灭"结局的最深层次的诠释。电影中,周瑜作为诸葛亮人生中第一个对手,象征瑜亮默契的羽扇纶巾也出现了。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个智慧深不可测的人物,和他同时代的一流智士如周喻、曹操、陆逊、司马懿等人无不对他甘拜下风,其余人就更不用说了。周瑜多次与诸葛亮斗智,但总是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他临死前不得不发出:"既生喻,何生亮?"的感叹。
和合思维与和谐理念在这段令炎黄子孙难以忘怀的历史中得到不朽的阐述和渲染。"君子和而不同"、"礼致用、和为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等生存交往规则成为维系孙刘双方政治集团精神情感和协调发展的真谛与精神纽带。无论著手处理敏感棘手的荊州争端过程中,或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恩怨纠葛叹息里,都没有撼动兄弟双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大义至上的信念,同舟共济、齐头并进、一致对外的理想使他们团结协作在一起,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万古流芳的传奇。
无论是现今的林丹与陶菲克,抑或古代的诸葛亮与周瑜,他们确实都是一时瑜亮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